一磚一瓦述說歷史,一石一木承載鄉愁。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維系著中華文明的根,寄托著中華兒女的鄉愁。千百年來,廣西12個世居民族不斷融合,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廣西傳統村落以多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形態鑲刻在八桂大地。保護發展傳統村落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賡續農耕文明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需要。
????近年來,廣西著力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目前,廣西共有自治區級傳統村落792個,其中342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位居全國第十。鄉愁歸處,古韻新生?!皞鹘y村落八桂行”活動,與您一起走進14個設區市的傳統村落,尋夢八桂鄉愁,聆聽“廣西故事”。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的玉林,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有“嶺南美玉、勝景如林”的美譽,大量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鑲嵌其間。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中,玉林共有30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這些傳統村落演繹著玉林豐富的歷史文化故事,展現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民俗風情。
近年來,玉林市把握各傳統村落的特色和差異,將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與文化資源結合起來,將傳統村落的傳承發展與村民增收聯系起來,盡展傳統村落的歷史韻味和豐富多元的價值。
01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高山村——古韻書香繪就和美畫卷
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高山村,先后列入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高山村,坐落于玉林市北面5公里處的大容山西南余脈山坡上,建于明朝天順年間,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自清乾隆二十二年到清末,高山村共出了4名進士、1名舉人、238名秀才,素有“進士村”的雅號。
鑊耳山墻(見左下圖)具有廣府民居最顯著的文化特征,最早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資格修建鑊耳屋。
關于高山村村名的得來,當地流傳兩種說法。一為古人取《詩經》中“高山景行”及《列子》中“高山流水”之“高山”二字而成,這一說法有極深的文化淵源。另一說為,高山村海拔及相對高度雖不高,但因旁邊經常發生洪災而此村從未被水淹,俗稱高山。
高山村的古建筑群。
高山村明清古建筑群以其保存較好、風格完整、文化內涵豐富而為人注目。如今,村內現存宗祠13座、進士名人故居和其他古民宅60多座、教書育人的蒙館和大館15間等,建筑面積達51000多平方米??梢哉f,整個古代建筑群規模宏大、布局形式獨特、地方特色鮮明,展現出一幅具有嶺南特色風貌的古代農村風景,體現出桂東南農村古樸淳厚的風俗民情。
屋頂四角飛檐的石刻依然精致。
據《高山村村志》記載,在科舉制度盛行時期,村中無論哪戶人家出了進士,便會成為全村的榜樣。各家族宗祠均建立獎學辦法,刻于碑上。每當晨曦時分,村中就會傳出瑯瑯讀書聲……
修繕后的牌匾重煥光彩。
青云巷是高山村九條古巷道中最長的一條,據村中上年紀的老人講,高山村第一個進士牟廷典就出生于青云巷。青云巷原名為企嶺巷,因巷內出了一批讀書人,村民們便以“平步青云”之義,將其改名為“青云巷”。
栩栩如生的壁畫。
近年來,當地政府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強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把高山村打造成傳統文化教育基地、休閑旅游農事體驗基地。古民居旅游業的發展,大幅度增加了村民收入。
高山人精心維護村中的古宗祠,將之作為對子孫后代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
如今的高山人,發揚先輩好傳統,承前啟后,培育更多優秀人才。村里設有獎學基金,每年獎勵優秀教師和學生。村團支部曾獲“青年之家”稱號;村多次被地、市評為“文明村”,村內處處散發著濃濃的書香氣息。
高山村豐富多彩的祠堂文化,體現了對先祖的尊敬,也展現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結合“書香高山”建設,高山村建成徐霞客紀念館、高山攝影館、高山詩社、高山書畫院、獨堆坡書房等場館,修繕老房子20多處,傳統民居煥然一新。
同時,高山村小學已實現四書五經的常態化教育,每逢周末,百年古宗祠就成為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課堂,百年“進士村”再傳瑯瑯讀書聲。
02玉林市北流市民樂鎮蘿村——千年荔樹伴壁輝
玉林市北流市民樂鎮蘿村,先后列入第一批廣西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在桂東南第一高山大容山腳下,有一座聞名遐邇的村落——蘿村,它以千年荔枝樹和名家大師而聲名遠揚。
三棵千年荔枝樹有著繁茂的枝葉、粗壯的枝干,樹冠蔥蘢如蓋,在陽光的輕撫下閃爍著生命的光澤。
蘿村廣泛種植荔枝和花木,村內擁有150多棵古樹名木,其中包括3棵樹齡高達一千年的古荔枝樹,樹齡超過五百年的亦有60多株,這些古樹猶如歷史的見證者,靜靜訴說著蘿村的歲月變遷。
村中留存的明清古建筑群種類眾多,彌足珍貴,這里的壁畫更堪稱一絕。
檐下的古壁畫色彩鮮艷如初。
步入蘿村,隨意走進一座老宅,目光往往會被墻壁上的壁畫所吸引。“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我們這些壁畫依然保存完好,色彩鮮艷如初?!碧}村村民陳小軍對村中的古建筑、古壁畫如數家珍,其中,繪有壁畫的古建筑共有17間,近300幅,約1033平方米。
題材豐富的壁畫。
壁畫中極細的筆觸勾勒出如絲的線條,纖細卻又剛勁有力,人物的眉眼神韻、服飾紋理還有動物的毛羽皆清晰可辨,展現了高超的構圖、繪制技藝,兼具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在文化傳承的長河里,蘿村壁畫是一座堅固的橋梁,它將先輩們的智慧、信仰與價值觀,跨越時空傳遞給后人,每一處筆觸、每一抹色彩已深深鐫刻在蘿村人的心底。為了保護好古村落建筑裝飾彩繪藝術,2016年,蘿村成立了古建筑保護和修繕理事會。
2020年,蘿村古村落建筑裝飾彩繪藝術憑借其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被列入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蘿村古建筑群更因此增添了幾分迷人魅力,宛如一顆鑲嵌在時光長河中的明珠,愈發璀璨奪目。
村中的古墻在夕陽余暉中透著滄桑感。
當前,蘿村依托古樹木、古建筑、名人文化等自然人文資源,積極籌建新的文旅產業,大力開展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文旅產業建設,讓這座古老的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03玉林市興業縣城隍鎮龍潭村——青磚黛瓦間的紅色頌歌
興業縣城隍鎮龍潭村,先后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第四批廣西歷史文化名村名錄。
興業縣城隍鎮龍潭村原名寨寮村,始建于宋朝,以覃姓村民居多。據村民說,因這里地處六萬山和大容山斷層陷落形成的谷地之中,有深不見底的龍潭暗河而得名龍潭村。
龍潭村內,一座座古民宅鱗次櫛比,經過修繕后,重現古樸大氣的風韻。
磚雕、灰塑栩栩如生,嶺南建筑的廣府匠心在龍潭村內展現得淋漓盡致。
龍潭山莊依山勢而建,既似威嚴的古堡,又像錯落有致的山城,是龍潭村中最具特色的存在。
龍潭山莊曾是電視劇《風雨桂東南》的拍攝地。
山莊墻上雕飾的花紋,飽經歲月洗禮,雖已斑駁陸離,卻滿溢著獨屬于舊時光的故事感,仿佛每一道紋路里都鐫刻著往昔的傳奇。村民說,山莊也曾是革命先輩存放武器、召開秘密會議的地方。
震聲樓是民主進步人士覃震聲的家,樓頂兩個大字“娛樓”,為覃震聲的手書,后人為了弘揚覃震聲的革命精神,把這棟樓取名為震聲樓。
在龍潭山莊后方,矗立著一座建于清末、融合中西建筑風格的碉堡樓——覃震聲樓,它是桂東南抗日游擊區辦事處興業縣抗日武裝起義司令部舊址。
圖為震聲樓建筑細節。
墻體四面均布有射擊孔,那是抵御外敵、守護家園的堅毅象征;歐式拱窗典雅、別致,頂層飾以皇冠柱式,彰顯不凡氣勢。
為更好傳承紅色基因,興業縣投資1.8億元,結合傳統民居、田園風光等多種資源,全面升級打造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景區。
近年來,該村堅持黨建引領,配合景區建設全力打造“紅色村莊”,村民日子越來越紅火。在龍潭村黨(總)支部書記帶領下,不少村民加入景區義務講解員的隊伍,為村莊的紅色旅游事業添磚加瓦。
04玉林市興業縣葵陽鎮葵聯村榜山村——科舉盛景交織紅色華章
玉林市興業縣葵陽鎮葵聯村榜山村,先后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
榜山村的古宅順著山嶺坡度而建,鱗次櫛比,集通風、采光、便于交通于一體,體現了宜居的布局巧思。
坐落在葵山腳下的葵陽鎮葵聯村榜山自然村始建于明朝,原名湴山村,后因科舉盛名,每年地方(府、州、縣)舉行的科舉考試都有榜山村唐氏弟子進學上榜,故改為“榜山”。
房頂和山墻上砌筑翹峨犄角,造型獨特,增添了幾分古樸典雅和莊重感。
榜山村的古建筑群巧妙融合了中西建筑風格,既有西洋風格的山字形拱頂間墻、古羅馬柱式開窗,又有中式風格的歇山頂重檐、馬頭墻,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圖為科甲第。
步入科甲第的中廳,月梁底下有一塊長達8米的帳幔式木刻云紋裝飾板,外廊斗拱之下,兩邊均有精美的木刻圖案,無論是人物的衣袂線條、花卉的枝葉脈絡,還是動物的毛發紋理等,都能通過流暢的線條展現出栩栩如生的形態。
科甲第的木刻圖案精美絕倫。
院內小天井的墻面飾有金錢窗花圖案。
據悉,科甲第整座建筑的木刻工藝,遍及深雕、淺雕、陰雕、陽雕、串雕、透雕、鏤空雕諸多工藝程序,可謂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
兵馬第是唐汝修三子唐鳴勛之宗祠,因其官任北京北城兵馬司正部指揮而得名,為仿北京四合院建筑。
此外,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兵馬第,亦有不同特色。它是一座由廳堂、亭子、花池及廊廡構成的花園式庭院建筑,據傳該村武進士唐維舟曾在這里練武。
圖為兵馬第。
1945年春,兵馬第作為桂東南興業抗日武裝起義葵陽支隊指揮部,也是榜山保衛戰的指揮所。后來成為村里少年兒童讀書的地方,村民俗稱榜山小學,夜里則作為村民集會議事的場所。
近年來,榜山村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整合村內生態旅游資源,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紅色遺址的保護利用,按照“紅色文化+綠色發展”的思路,把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與紅色旅游相結合,打造干部教育現場教學點和黨員(紅色)教育基地、興業縣黨風廉政教育基地,融合家風文化、紅色文化與本地民風民俗,實現規模經營,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05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鵬垌村——鯤鵬福地迎八方賓客
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鵬垌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位于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的鵬垌村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間,又名“康樂莊”,寓意安康樂業。
古宅石橋、小巷古道,青磚灰瓦,在歲月的洗禮下依舊寧靜而古樸。
“活化利用”是“新與舊”融合的紐帶,是古建筑通過城市有機更新,傳承歷史并重獲生命力的關鍵。近年來,鵬垌村在保護古建筑方面堅持“修舊如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村莊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鵬垌村圍繞“愛”的主題,設置多處打卡點。
斜陽余輝映于墻上,曾經的爛泥房變成了村史館、鄉村特色美食街、中式婚禮堂、婚俗博物館等,百年建筑重煥生機。一個以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和綠色生態環境為依托的鄉村旅游精品示范村躍然成形。
一灣清池映古建。
隨著旅游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返鄉,打造民宿、旅拍等業態。鵬垌村通過舉辦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如新民歌表演、鄉村音樂會等,盡展傳統文化的魅力。
“國潮”喚醒鄉村魅力,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拍照打卡。
在2024年國慶節期間,鵬垌村每日平均接待游客量超6000人次,最高日接待量約達12500人次。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鵬垌村的消費市場也迎來了熱潮。據統計,國慶節期間各類消費額大幅提升,日均增收約25000元,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游客們還在住宿、餐飲等方面為鵬垌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民宿區入住率達90%。
古韻建筑與現代元素的交匯,碰撞出新火花。
近年來,鵬垌村以明清古村和鄉村田園風光為依托,發揮民俗文化遺產的優勢,推動“歷史古跡+旅游觀光”融合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文化+旅游”的新路子,成為玉林鄉村旅游的“后起之秀”。
作為嶺南都會的玉林,其傳統建筑在嶺南建筑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玉林的傳統建筑類型豐富多樣,其中所包含的硬山頂、青磚墻、鑊耳屋等建筑形式,以及木雕、磚雕、陶塑、泥塑等裝飾元素,無不濃縮著深厚的明清建筑民俗文化底蘊,凝聚著玉林百姓的閃光智慧,映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特色。
目前,玉林市共有76個村落列入廣西傳統村落名錄,其中有30個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央和自治區給予資金6000萬元支持21個中國傳統村落開展修繕保護工作,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這些傳統建筑以其悠久的歷史傳承、高超的建造技術以及精美華麗的裝飾藝術,成為嶺南建筑代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解讀嶺南傳統文化的關鍵密碼之一。
????統籌|曾俊杰 盧浮峰 王凌云本期采寫|柳思羽
影像拍攝|黃杰斌 秦鐘明 鐘國偉
視覺設計|梁嵐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