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古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基地
侗族獨柱鼓樓、壯鄉(xiāng)吊腳樓等廣西世居民族傳統(tǒng)建筑的榫卯模型,冬泳亭、真武閣等在廣西建筑史上極具歷史意義和工藝成就的榫卯模型……柔和的燈光灑在擺滿這些古建筑木構模型的桌上,那些精致的木件在光影下散發(fā)著獨特魅力。
在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美麗南方忠良村的廣西區(qū)級非遺南寧古建筑營造技巧傳承基地、南寧市工藝美術協會研創(chuàng)基地,有一位專注整理榫卯模型、沉浸在古建筑營造技藝世界里的匠人,她就是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周濤。
周濤正在整理全榫卯木構微縮模型
周濤與古建筑營造技藝的緣分,始于幼年時期。父親從事傳統(tǒng)建筑工作,每天收工后的講述,為她打開了古建筑的大門,讓古建筑在她心中扎下了根。隨著年齡增長,她對這門技藝的渴望愈發(fā)強烈。于是,她通過各種方式聯系建筑大師,拜師學藝,還積極參加各類培訓班,足跡遍布全國。
積累了豐富經驗后,周濤參與了眾多古建筑的修繕工作。她曾跟著中國營建大師程茂澄進行過上海七寶老街、江西萬壽宮等地的修繕。行走于大江南北,周濤看遍了京派、皖派、徽派、閩派、晉派、川派等建筑。然而,當被問及廣西古建筑有什么特點時,長期在外的她卻愣住了。這一“愣”,讓她下定決心回到廣西南寧,深入探索廣西本土的古建筑營造技藝。2009年,周濤自籌資金在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美麗南方忠良村建設了大墨榜樣·非遺古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基地,以傳承和弘揚廣西古建筑營造技藝,讓更多人了解、喜愛并保護這一珍貴的非遺技藝。
古建筑營造技藝包含木作、瓦作、彩繪等多種工藝,每種工藝都需遵循獨特流程與嚴格標準。周濤說,為保護和傳承廣西古建筑營造技藝,基地研發(fā)了全榫卯木構微縮模型,制作每一件精美的模型作品前,都需要實地勘察古建筑。多年來,周濤考察了容縣真武閣、橫州伏波廟和崇左友誼關等眾多廣西古建筑,深入了解不同地區(qū)的建筑風格與工藝特色。“雖說都是廣西的,但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周濤說,在傳承古建筑營造技藝的過程中,也要提煉古建筑的地域特色,并加以保護和傳承。
“參加全國首期鄉(xiāng)村建設工匠師資培訓班,是我2024年的最大收獲。”培訓期間,她系統(tǒng)學習了建筑專業(yè)知識,實地參觀了特色古建筑,并與全國各地的鄉(xiāng)村建設工匠深入交流。返回基地后,她便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具有廣西特色的古建筑技藝。
“學以致用,古為今用。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段歷史,我們要把它好好地保護下來,去深挖掘它的前世今生,然后再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可以走得更遠。”周濤用自己的行動,在古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路上堅定前行,不斷創(chuàng)新傳承方式,用匠心守護著這份珍貴的非遺技藝,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李熒婷/文、圖)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